非物质文化遗产盐池说书(盐池遗址)

今天 9阅读 0评论

盬盐春秋是什么意思?

1、盬盐春秋,读作 gǔ yán chūn qiū,意思是孕育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产盐工艺。其中,“盬”为名词时,有两个解释,其一为盐池,如《广韵》中的“盬,盐池。”其二指未经炼制的颗粒盐,如《史记·货殖列传》中的“猗顿用盬盐起。”,司马贞索隐:“盬,谓出盐直用不炼也。

2、运城博物馆馆体建筑布局取“太极之意,星云之势,摇篮之形”,建筑造型为扎根于黄土高原之上的老树根。该博物馆基本陈列以“大河之东”为主题,由华夏寻根、馆藏珍品、盬盐春秋、地灵人杰、土木华章、条山风云6个历史专题展和运城农业、工业、城建和文化4个特色主题展组成。

3、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2年)废除了盐的官营制度。由于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性,它在古代国家的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史记·货殖列传》中将盐与玉石、金、铜、铁等并列为各地的重要资源。其中记载的“猗顿用盬盐起”展示了先秦时期商人通过经营盐业致富的例子。

运城都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河东盐池文化:河东盐池文化是一种中国传统民俗。运城盐池古称鹾海、古海,因位居黄河以东而称河东盐池。由于运城的建立,又使它得名运城盐池。历史上曾因此地传说为“黄帝战蚩尤”,蚩尤身首被分“解”之地而称“解池”,生产的食盐称“解盐”。

民间文学类:万荣县的《董勇传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音乐类:新绛县著名的《绛州鼓乐》因其悠久的历史而获此殊荣。 舞蹈类:稷山的高跷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被列入。 戏剧类:蒲州梆子和皮影戏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运城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代表: 河东盐池文化:这一文化源自运城盐池,古称鹾海、古海,因其地理位置在黄河以东而得名河东盐池。运城盐池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盐产地,其生产的食盐曾被称为“解盐”。 禹王传统祭祀文化:祭祀大禹是运城一项悠久的传统民俗。

绛州鼓乐以其独特的演奏技巧和宏大的气势著称,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锣鼓杂戏是流行于运城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仪式戏剧,其唱腔为吟诵形式,包含少量曲牌。表演具有程式化特点,演员均为男性,子承父业。剧目主题多与军事相关,部分手抄剧本至今仍流传。

山西省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承载着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历史。以下是一些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民间文学 - 董永传说:源自运城市万荣县,讲述了董永与七仙女的美丽传说。- 民间传唱史诗《杨家将》:由山西大学申报,反映了杨家将的英勇事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盐池说书(盐池遗址)

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1、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05个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多个领域。

2、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扩展项目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类型,共有26个项目,分布在54家保护单位中。以下是各个类别和部分项目的详细介绍:民间文学:清徐县的赵氏孤儿传说和襄汾县的东汾阳村佛教音乐,由两家单位共同保护。

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项目内容项目名称临县大唢呐级别批次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批准文号晋政发〔2006〕46号批准时间2006年12月18日类别民间音乐申报单位吕梁市临县审批序号19 项目编号Ⅱ-12[2]临县大唢呐,作为山西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底蕴深厚,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艺术价值。

4、山西省第一批传统文化振兴企业,山西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5、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发〔2006〕18号)的批准下,于二○○六年五月二十日正式列入名录,编号为Ⅱ—66。该项目的申报单位是山西省五台县,其类别归属民间音乐,序号为97,标志着它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6、年5月20日,山西省临汾市申报的晋南威风锣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56。义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之一,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而得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中国yy易游资讯官方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