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文化带入欧洲(中国文化引起欧洲文化和社会的改变)

今天 23阅读 0评论

18世纪,欧洲竟然出现了崇拜中国文化的中国热,是怎么回事?

中国热实际上是由马可·波罗带回欧洲的,他在书中将当时的中国描绘成财富之地。 1718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的提升导致了对贵金属的巨大需求。 为了获取更多贵重金属,欧洲各国派遣探险家探索新贸易路线和开发殖民地。

欧洲在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叶,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国热”风潮。在此期间,涌现了大量介绍中国国情的著作,涵盖了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天文数学、科学技术、风土人情和道德思想等多个领域。代表性著作包括门多萨的《中国大帝国史》和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

世纪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而欧洲仍在经受着教派纷争和战乱之苦。当前往中国的传教士们将一幅美好的中国图景呈现在人们面前时,立即引来整个欧洲的无比惊羡。结果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年间,在欧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

古代中国文化带入欧洲(中国文化引起欧洲文化和社会的改变)

简要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欧洲的深刻影响

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也受到中国文化的一定影响。 在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莱布尼兹受到在华传教士们著述的影响,很早就接触到中国的儒学、佛教和道家的思想,读过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特别是孔子的著作,1689年,莱布尼兹游历罗马时结识了在华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意大利传教士闵明我,得到了不少关于中国的知识。

[3] (P2) 总之,古希腊文化在诸多领域的成就对欧洲文化产生的影响构成了欧洲认同文化根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罗马文化对欧洲文明的影响不亚于古希腊文化。罗马人征服了欧洲这块土地,并在其统治范围内推行其高度文明的制度和文化,促进了欧洲地区同一性的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如此困难,有政治环境恶劣的原因。中国的政治家,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其思想文化观点相对保守,对专制主义的思想文化很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一旦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有了一定前进、突破,总会有一些从特权政治获得甜头的政治家,从幕后跳出来,用政治权力加以打击。

思想观念 在思想观念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差异。例如,在价值观念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爱”、“道德”等观念;而西方文化则注重“自由”、“平等”等价值观。这种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发展路径和制度体系。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迫切需要,这种影响的深广程度肯定远远超过一千年前的唐朝,而演生成为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中华时间文化与西方空间文化优美对称要想透视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首先须要弄清中华传统文化的性质及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

·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上留下的痕迹 我们下面讨论传统文化对欧洲现代设计的影响。西方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直接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这种发展,使延续了数千年的手工艺,演变成机械化大生产。

十八世纪中期以前欧洲普遍敬慕中国文化的原因?

十八世纪以前欧洲普遍敬慕中国文化的原因有:法国早期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伏尔泰等人推崇中国文化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用中国文化中人本思想的元素冲击当时僵化的宗教思想,提倡人的作用。欧洲当时比较羡慕中国式的大一统,在清朝强大的表象没有破灭前还为中国君主的所谓开明专制倾倒。

久而久之商业往来更为深入,迪特福特人开始了解到了中国的风俗文化,听着中国人讲古老的故事,迪特福特人渐渐迷恋上了这个神秘的国度,对中国文化更是产生了敬慕之心,慢慢去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因为对中国的喜爱,迪特福特人因此也被其他地方的人称作是“中国人”。

他们的溢美之辞给中国文化涂上了一层诱人的色彩,激发了欧洲人对这个东方古老国度的想象。在17世纪的法国,汉学的领先程度已经让其他欧洲国家望尘莫及,《中华帝国志》等一批著作的面世为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中国”,成为18世纪中国文化热的主要源头之一。伏尔泰也正是从这些作品中开始认识和了解中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欧洲联盟的外交关系建立于1975,中欧关系基于1985中欧贸易与合作协议,从2007起,双方开始谈判提升关系到新的Partnership and Cooperation Agreement 层面,已经有20多个项目的谈话和协定签署,设计环保、教育等领域。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中国与欧盟建交的原因 中欧关系进入最佳期的始末 中欧关系源远流长,相互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国际政治中皆追求独立自主,抵御他国控制,经济上互补性较强成为双方关系总体上得以顺利发展的三个基本因素。

他们几乎都和中国的科举文化有着各种渊源关系。洪秀全连续四次没有进入童试的第二阶段,这对于他的自尊心的伤害是很大的,甚至导致了他的疯疾,这,也是他之所以造反和愤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张之洞曾经在四川试图进行教育改革,他最终促成了中国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的灭亡。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中国yy易游资讯官方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