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锣鼓(巫山锣鼓视频)

09-11 34阅读 0评论

关于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有哪些?

1、刘红婴的《世界遗产精神》揭示了世界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该书于2006年由华夏出版社发行。《世界遗产与中国国家遗产》由周耀林、王三山和倪婉共同编撰,武汉大学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为理解中国与世界遗产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参考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3、文化遗产概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公布《保护世界文化和遗产公约》,2003年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根据这两个档案的阐述,我们可以将人类的文化遗产分为两大部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审美、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

巫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锣鼓(巫山锣鼓视频)

湘西锣鼓一套有几件

1、件套。根据查询中国声乐网显示,湘西锣鼓是由班鼓(檀板与堂鼓)、大锣、铙钹、小锣四大件乐器组成,是湘西龙山境内的一种规模较大的民间吹打乐。

2、五支家伙 流行于湘西土家族地区,由唢呐、马锣、大锣、头钹、二钹5件乐器演奏,用于婚嫁、节庆,曲牌有《将军令》、《安庆》等。花锣鼓 流行于鄂西土家族地区,由唢呐、鼓、锣、钹组成。“花锣鼓”不用唢呐,曲牌有80多种。“北乡锣鼓”,有大小唢呐,使用乐器较多,曲目丰富,常组成套曲演奏。

3、土家族薅草锣鼓又称薅草号子、挖土歌、挖土锣鼓、打闹、山锣鼓、田歌、秧田歌,是土家族民众在田野集体薅草劳作时,伴随锣鼓而演唱的一种民歌体裁形式。《凤凰县志》记载说:插秧。

4、打溜子:这种乐器合奏是土家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悠久,曲目众多,技艺精湛。由溜子锣、头钹、二钹和马锣组成的乐队,能够融合多种乐器技巧,展现土家族音乐的魅力。

5、土家族音乐有着丰富多样的分类,其中薅草锣鼓或称为薅草歌、合音锣鼓,是劳动时的集体歌唱,有乐段式、两段式和多首歌曲联缀的唱腔。乐段式歌腔流行于湘西,由一个基本曲调组成,朗诵性强;两段式歌腔在永顺和平地区流行,分为主旋律高亢的锣鼓部分和节奏明快的扬歌部分。

6、湖南湘西鬼结婚这个就是当年震惊的湖南湘西鬼结婚的现场照片,大家可以看到大桥的另一头飘过来的红色带子,据说这是迎亲队,而且当时在场的人叙述,隐隐能听见锣鼓唢呐声。最可怕的是!有飘舞的红色带子,有锣鼓唢呐声,就是没有看到人影!点击下一页,阅读小编带来的湖南湘西鬼结婚真相。

湖南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6月,目前长沙已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湘绣、湘剧、提琴戏、浏阳花炮、长沙铜官陶瓷。湘绣 湘绣,湖南省长沙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湖南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鼟、澧水船工号子、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族民歌、麻山锣鼓、新化山歌等,还包括土家族和苗族的民歌、器乐、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宗教音乐等。其中嘉禾民歌具有代表性。嘉禾民歌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以反映妇女婚嫁习俗为主要内容。

桑植民歌,源自湖南省桑植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歌根植于农耕时期的歌谣,已有2000多年历史。桑植民歌以其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多样的曲调而闻名。 靖州苗族歌鼟,流行于湖南省西南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歌曲由锹里苗族在自然环境中创造,已有5000多年历史。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中国yy易游资讯官方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