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椒特色文化)

09-19 22阅读 0评论

走太平是哪里的年俗活动

走太平是安徽省全椒县的传统年俗活动。每年正月十六,全椒县都会举办走太平活动,这是当地著名的民俗文化。届时,县城会变得空无一人,四周的村民会带着家人前来参与。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会前往太平桥走一走,人潮涌动,场面非常壮观。

走太平是安徽省全椒县的年俗活动。正月十六走太平是传统民俗文化,在大文豪吴敬梓的故乡安徽省全椒县,有一亘古至今的第一大民俗习惯,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城内万人空巷,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为壮观。

安徽全椒。在安微全椒,每年正月十六都有一个举城欢庆的盛大活动,那就是安徽全椒的年俗:正月十六走太平。

在安徽全椒,每年正月十六都有一个盛大的传统活动,即“正月十六走太平”。 这一活动是大文豪吴敬梓的故乡——安徽省全椒县的传统民俗。 每年正月十六,全椒县内万人空巷,人们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前往东门外太平桥上走一走。

在安微全椒,每年正月十六都有一个举城欢庆的盛大活动,那就是安徽全椒的年俗:正月十六走太平,本期传统节日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安徽全椒年俗:正月十六走太平,一起来看一看吧。

走太平:在安徽省全椒县,每年正月十六有走太平桥的习俗,人们认为这样可以祛邪避灾、祈福平安。落灯日:这一天,人们会收起庭院、屋顶、门前等处的灯笼和烛台,象征着过年节日的结束。耗磨日:也称为吃磨(馍),人们会制作馍饼等食品,象征耗尽过年期间的粮食储备,迎接新的一年。

全椒县太平桥的历史

1、全椒走太平桥的由来有着丰富的传说和历史背景。据《全椒县志》记载,走太平桥的习俗源于明朝。一种说法是,明朝时期,全椒县南山上有一座烟墩,用于军事预警。传说中,如果将烟墩加高,就能培养出更多的举人。一次,一位总旗经过南山,误以为秀才们在进行无意义的劳作,出言不逊,引发了一场误会和冲突。

2、全椒太平桥原名贺鲁桥(相传隋大将军贺若弼曾造橹于此而得名)。清康熙后改名为太平桥,为旧时滁州至庐州(今合肥)古驿道的必经之桥。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前后,国民政府全椒县建设局曾修整过。

3、全椒县的太平桥,原名贺鲁桥,据传是由隋代大将军贺若弼建造,因其在此地造橹而得名。清康熙年间,桥名更改为寓意吉祥的太平桥,它曾是古时滁州至庐州(现合肥)古驿道上的重要通道。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全椒县建设局对桥进行了修整。太平桥是一座石拱单孔桥,早期为木面结构,后加铺了砂土。

4、全椒县太平桥的历史如下:太平桥为石拱型单孔桥,建国后改为木面桥,后在桥上增铺了砂土。原来的太平桥重建于1992年9月,1994年2月竣工。太平桥系传统风格、现代结构的钢索斜拉人行桥,长90米,宽56米。桥两端建有牌坊,高耸的牌坊檐下悬挂着题有“江淮背腹”、“吴楚冲衢”的扁额。

5、这一民俗的传承与历史人物紧密相连。其中,太平桥作为重要载体,曾是隋大将军贺若弼造橹之处,因此得名贺橹桥,后改称太平桥。关于刘平,作为建武年间全椒县的长官,他的善举导致罢官问斩,全椒百姓在正月十六这天送别他到太平桥,从此走太平便成为对他的怀念活动。

6、全椒走太平传承至今,和三个历史人物有关。太平桥为一座古桥,县志载:太平桥又名贺橹桥,相传隋大将军贺若弼伐陈时,造橹于此,故称为贺橹桥。后改名为太平桥。刘平,楚彭城人,字公子,建武间,公拜全椒长。

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徽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70项,其中新入选项目65项,扩展项目5项)皖政〔2014〕38号 ,2014年5月4日公布。

布依族医药(益肝草制作技艺),来自贵州省贵定县,讲述了布依族的医药传统。

无为板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板鸭制作技艺在2013年就被列入了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充分肯定了无为板鸭在传统制作技艺和文化价值方面的重要性。无为板鸭作为一道传统名菜,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而闻名。它的制作过程包括腌制、熏烤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凝聚了匠人们的心血和智慧。

全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椒特色文化)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中国yy易游资讯官方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