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鼓(鼓 非遗)

09-26 23阅读 0评论

天门渔鼓现在状况

天门渔鼓现在状况为存续状况,存续状况指依法存在并正常运营,目前,天门渔鼓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2名,艺人60多名。2020年12月,“天门渔鼓”作为曲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在湖北天门和沔阳地区,三棒鼓深受当地文化影响,尤其融入了花灯锣鼓和田歌的元素,赋予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在水灾频发的天沔地区,许多百姓为了生存,背井离乡,他们以三棒鼓、渔鼓、敲碟子和打莲湘为载体,边舞边唱,甚至将武术、杂耍和魔术融入其中,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历史记载,天门、沔阳因土质贫瘠、灾害频繁,被称为“泽国”。从乾隆三十年到同治九年,百十年间,这里共遭受五十四次水灾,无数人畜丧生,百姓流离失所。正是在这种困苦中,三棒鼓艺术应运而生,成为了穷苦人民求生的手段,也成为了他们情感表达的载体。

天门渔鼓,是演唱者用牛皮和竹筒作鼓敲打,边敲边唱的一种天门民间传统曲艺,距今已有280多年历史。天门皮影戏将这一曲艺融入演唱之中。艺人们说,天门皮影唱的是“七五韵”,即唱词上是五个字与七个字的句子组成,一般为“五五七五”式。

它用竹筒为体,长约65到100厘米 ,筒底蒙以猪或羊的护心皮。用时以竹制筒板合用。后也有改用云板的伴奏道情,故称渔 鼓道情。渔鼓在宋人诗中已有咏叹,宋人薛季宣《雨后忆龙翔寺》:“菱歌四面来渔鼓,灯火层 层到客舟。”渔歌道情在湖北流行始于明清之际。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鼓(鼓 非遗)

山东曲艺之鼓

山东大鼓被称之为北方大鼓的鼻祖,是中国北方地区现存最早的汉族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山东大鼓主要流传于以山东省菏泽为中心的广大鲁、苏、豫地区,原称犁铧大鼓,因其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自《老残游记》之后,始谐音美其称为“梨花大鼓”。

山东曲艺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享有书山曲海之美誉,为全国民间说唱艺术较为兴盛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曲艺中的鼓就有山东大鼓、胶东大鼓、山东八角鼓、山东渔鼓、东路大鼓、西河大鼓(含阳信木板大鼓)等。山东大鼓是北方大鼓之鼻祖, 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350多年的历史。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起源于山东省临清、济宁、菏泽、兖州一带的汉族传统曲艺形式,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其初专说武松故事,曾名“武老二”。山东快书演唱者一人手持竹板或铜板两块,以快节奏击板叙唱,又名竹板快书,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摘要:胶东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书鼓、钢板(上为月牙形,下为长方形)。属板腔结构体,七声宫调式,主要板式有起腔、二板、平腔、落板等。胶东大鼓的艺术手段,主要是说和唱,通过说唱来交代故事,描绘人物,介绍环境,渲染气氛。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唱扬琴”或“山东扬琴”。它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家耍”(又称“玩局”)。主要流行于山东地区。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迄今已有260余年的历史。

山东快书是起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兖州一带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 各地,演唱者一人手持竹板或铜板两块,以快节奏击板叙唱,又名竹板快书,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山东快书。

沾化渔鼓戏的唱腔音乐属于什么体

板式变化体。沾化渔鼓戏的唱腔具有“犯调集曲”的特点,即在一场戏中,能同时使用几种不同的曲牌,通过调性的对比变化,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通过变换板式和曲牌的调性来表现音乐的手法,是板式变化体的重要特征。

沾化渔鼓戏的唱腔音乐属于板式变化体。道情戏(沾化渔鼓戏)山东省沾化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沾化渔鼓戏起源于山东省沾化县胡家营村,主要流传于山东沾化及周边县区,在山东东营与河北黄骅等沿海地区也有流布。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富国镇胡营村“渔鼓戏”,源于1723年(雍正元年),是当地艺人在渔鼓道情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一种独特的地方剧种。

“一鼓二锣”板式、“慢板”板式。“一鼓二锣”板式:这是沾化渔鼓戏中最常用的板式之一,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多用于表现情节紧张、气氛热烈的场景,在演奏时,打击乐和弦乐相互配合,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

渔鼓的乐器特色

鼓点击奏,主要用于接伴梆腔及唱腔起、行、止前后过门,它以巧妙穿插的切分节奏为特点。

在南宋时期,这一艺术形式在山东地区开始崭露头角,渔鼓与简板的伴奏组合使其更具特色。元明以来,山东渔鼓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它与各地民间俗曲相互交融,孕育出丰富多样的曲调。其演唱内容主要以历史传统和民间故事为主题,宗教色彩逐渐淡化,更多地反映了民间生活和文化传承。

由苏州民族乐器三厂制作。音位按律吕式排列,音域f—g2。保持了传统渔鼓醇厚、文静的音色。

沔阳渔鼓简介

湖北沔阳(现仙桃市)地区流传着一种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的地方戏曲艺术,这就是渔鼓戏。它起源于沔阳渔鼓,又被亲切地称为肉皮影或人皮影。渔鼓戏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表演形式非皮影,而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来呈现,这与沔阳皮影戏有所不同。

沔阳渔鼓距今已有280多年历史,据《中国音乐词典》载: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传入沔阳后衍变发展而成。

沔阳渔鼓最初以道教神仙故事为题材,宣扬道教的出世和劝善思想,以后渐多演唱传奇故事、民间歌谣、法庭案卷。沔阳渔鼓积累了丰富的渔鼓曲目,渔鼓艺人保存有300多个案本。

沔阳渔鼓作为湖北四大曲种之一,起源于清嘉庆年间,以其丰富的传统曲目和独特的演唱形式在江汉平原地区流传。渔鼓的传统曲目以反映冤案和民间故事为主,如《吕蒙正赶斋》、《洪秀全》等,现代曲目如《迷路记》等则在传统基础上加入新元素。

平阳渔鼓的现状与传承

1、平阳渔鼓的现状令人担忧,它正处在濒危的边缘。随着现代文化的快速发展和乡村电视的普及,人们的艺术追求转向了时尚流行,使得平阳当地的民间曲艺,如渔鼓,几乎被大众遗忘。老一辈艺人的相继离世,使得20世纪80年代后,新一代艺人纷纷转向其他行业,渔鼓的专业传承出现了断层。

2、平阳渔鼓在平阳传承了四百多年,主要以拜师学艺的方式传承,旧时为贫苦人民谋生的手段,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3、非遗文化融入美育的方式如下:(一)走进非遗 探寻文化之根 团队深入祁东县当地,调研渔鼓、鱼灯、祁剧、三官骨牌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访问非遗传承人13位,开展传承基地研学6次。通过校地座谈、人物访谈、“线上+线下”问卷调研等方式,了解当地现阶段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探寻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途径。

4、朱松以从别处以乱党之名押来的百来个百姓做挡箭牌,陶谦,太守伍元等一时也投鼠忌器!听到这里,马云飞知道情况已万分危急!不然无辜百姓又要死伤了。4种——湖北小曲、湖北大鼓、湖北渔鼓、湖北道情,只有湖北大鼓尚可维持,但能否很好传承下去,还是个问号。

5、做为典型的山区地域环境,一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存在必然是在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接受、喜爱的基础上得以传承的。柞水渔鼓存留发展数百年,它植根于民间,得益于人民群众的呵护培植才有今天依然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表现形式与艺术价值凝聚了一方人民的思想、智慧。

6、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赣州市人民政府在2007年公布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37项,涵盖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多个类别。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中国yy易游资讯官方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