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县道情皮影的特点)

今天 20阅读 0评论

皮影戏是哪个地方的民间特色

皮影最早约诞生西汉时期,发祥于中国陕西华县(古华州),成熟于唐宋时代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皮影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

皮影是陕西省的民间艺术。中国传统的皮影艺术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即陕西地区),兴于汉朝,盛于宋期,元期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极盛于清期的河北。

皮影戏是甘肃庆阳环县特色。庆阳环县皮影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的明代环县皮影关圣帝君,2002年6月9日,中国民俗学会正式命名环县为“皮影之乡”。庆阳皮影历史悠久,清末民初的皮影艺人解长春在皮影的制作和演唱诸方面,作了大胆的改进,给古老的皮影艺术以新的生命。

皮影戏是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的特色文化。庆阳环县皮影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明代关圣帝君皮影保存完好。2002年6月9日,中国民俗学会正式将环县命名为“皮影之乡”。庆阳皮影戏拥有悠久的历史,清末民初的皮影艺术家解长春对皮影制作和演唱进行了创新,为这一古老艺术注入了新生命。

环县道情皮影内容简介

1、简介 环县道情皮影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已有千年历史。历经沧桑,形成了环县独特的道情皮影戏。经清末“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等一代人的改革创新,使其更加完善。它与当地人民的习俗信仰水乳交融,形成了以环县为中心,延伸至周边的华池、庆城及宁夏盐池、陕西定边等县在内区域的播布现状。

2、环县道情皮影,这个拥有30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活跃着47个活跃班底,其独特魅力使其被列为我国首批10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之一。它不仅是环县的骄傲,更是西北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陇东的黄土地。

3、环县道情皮影戏,是道情艺术与皮影艺术的精彩融合,其历史可追溯至千年以前,历经风雨洗礼,独具环县特色的道情皮影艺术在此孕育并发展。在清末,由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等人推动革新,使得这一艺术形式更为精湛。

4、环县道情皮影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已有千年历史。历经沧桑,形成了环县独特的道情皮影戏。经清末“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等一代人的改革创新,使其更加完善。它与当地汉族人民的习俗信仰水乳交融,形成了以环县为中心,延伸至周边的华池、庆城及宁夏盐池、陕西定边等县在内区域的播布现状。

环县道情皮影戏相关报道

在2003年,李戈,一位对民间艺术充满热情的北京人,作为甘肃环县道情皮影进京演出的组织策划者,试图将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引入商业舞台。环县拥有92副皮影戏箱和50余家活跃的皮影戏班,规模罕见。

环县,这片陇东文化的沃土,被誉为道情艺术的发源地。这里的道情皮影艺术以其独特的演唱形式——道情音乐,和生动的表现手法——牛皮灯影,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环县的乡间就已经活跃着道情皮影戏的表演队伍。

中国皮影戏大师史呈林,男,汉族,1947年7月出生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木钵镇关营村史家沟。自7岁起,史呈林随父亲学艺,其父是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著名艺人,擅长挑扦演唱。父亲曾于1953年赴京参加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6年,史呈林也赴京参加全国文艺调演大会。

年,环县被授予中国皮影之乡的称号,道情皮影在2003年被文化部列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2006年更是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道情皮影艺人也荣获了国家级传承人和杰出传承人的荣誉。

道情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县道情皮影的特点)

陇东皮影的陇东皮影

1、陇东皮影又叫灯影子、牛皮娃娃,是甘肃陇东地区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是舞台演出的用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旧时,陇东皮影戏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为傀儡的一种民间影子戏。白天有太阳的时候也可演出,称为热影子戏。

2、陇东皮影,源自中国皮影戏的大家族,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仁宗庆历年间。据《都城纪胜》记载,最初的皮影是用素纸雕刻而成,后来逐渐发展为彩色装皮制作。范仲淹在庆阳任职时,艺人便以皮影戏作为犒劳将士的表演艺术。

3、陇东皮影,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陇东皮影是秦陇文化与周边族群文化相融合,古老的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

4、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地区各县,集中于陕、甘、宁三省接壤的三角地带。它的人物造型,归纳起来有生、旦、净、末、丑五个大类。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特点,夸张它的眉、眼、鼻、嘴和胡须五个部分。

5、皮影戏发祥于中国陕西。陇东皮影制作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制作。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

6、皮影戏的艺术特点:人物头大身子小,身体上窄下宽,手臂过膝。面部形象除有个别丑角、鬼怪之类为四分之三的半侧面,一般都是正侧。皮影戏注重的还是表演效果,因为影戏人物各部位可以活动,再加上高亢、抑扬的唱腔,使得它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及民间乡土气息。

旬阳道情皮影戏的主要价值

旬阳道情皮影戏,作为一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其主要价值在历史记载和民间传承中显现。据《旬阳县志》记载,公元1941年,国民党军队四十军军长唐炳勋盗走旬阳“三件宝”,其中之一便是张喜娃子的“道情”唱腔。这反映了当时道情音乐在民间的高地位及显著价值。

旬阳道情皮影戏源于唐代《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原为徙歌,发展成为皮影戏、小戏儿等主要流行在旬阳与关中语音近似的广大地域。公元1628年—1644年(明崇祯年间),白米虫将道情戏由关中带至商县并流传于安康、旬阳。

而陕南道情以皮影为主,流行于安康等地,剧目丰富,如《大闹红灯》等。随着时代发展,道情从坐唱形式逐渐发展为舞台演出,如《三进士》等剧目被搬上戏曲舞台。各地道情吸取了秦腔、汉剧元素,音乐风格多元化,伴奏乐器也有所丰富。

主要演出剧目。据1983年《陕西戏剧史志丛书》(第一集)中记载,陕西道情以陕南最多,现存五百多本。

唱腔主要板式有:[安板](有软硬之分)、[慢板]、[浪头]、[二六板](或称“流水”)、[代板](即尖板)、[滚白]、[钉缸调]、[道课子]等十余种。根据需要有时插用一些民歌小调。

旬阳道情皮影戏主要价值

1、旬阳道情皮影戏,作为一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其主要价值在历史记载和民间传承中显现。据《旬阳县志》记载,公元1941年,国民党军队四十军军长唐炳勋盗走旬阳“三件宝”,其中之一便是张喜娃子的“道情”唱腔。这反映了当时道情音乐在民间的高地位及显著价值。

2、旬阳道情皮影戏源于唐代《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原为徙歌,发展成为皮影戏、小戏儿等主要流行在旬阳与关中语音近似的广大地域。公元1628年—1644年(明崇祯年间),白米虫将道情戏由关中带至商县并流传于安康、旬阳。

3、而陕南道情以皮影为主,流行于安康等地,剧目丰富,如《大闹红灯》等。随着时代发展,道情从坐唱形式逐渐发展为舞台演出,如《三进士》等剧目被搬上戏曲舞台。各地道情吸取了秦腔、汉剧元素,音乐风格多元化,伴奏乐器也有所丰富。

4、唱腔主要板式有:[安板](有软硬之分)、[慢板]、[浪头]、[二六板](或称“流水”)、[代板](即尖板)、[滚白]、[钉缸调]、[道课子]等十余种。根据需要有时插用一些民歌小调。

5、清富察敦崇在其《燕京岁时记》中言:“陕西皮影戏历史悠久,西安则是中国皮影的发源地。近代陕西皮影流派极多,粗略言之,东路有碗碗腔皮影,南路有道情皮影,西路有弦板腔皮影,北路有阿宫腔皮影。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中国yy易游资讯官方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